
壮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源于我国古代越人中的“瓯”、“骆越”等支系,初期称谓颇多,自称“布侬”、“布傣”、“布依”等,曾一度被称为“僮”,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将“僮”改为“壮”。壮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唐、宋时曾借用汉字造成一种土俗字,但不通用。主要用汉文,1955年12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壮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广西壮族自治区被称为歌的海洋。壮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恋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丧葬有哭丧歌,互相磐考比赛智力有磐歌,宴请宾客有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有求雨有祈祷歌;教育儿童有儿歌和童谣。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为“歌圩”亦称为“歌节”。每年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汇集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对歌。柳州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壮族山歌的对唱,立鱼峰、江滨公园、喷泉广场都是对歌的场所。
侗族:
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毗连地区。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通汉语。侗族妇女善纺织,侗锦、侗布精致耐用。
侗族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夫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在极珍贵的价值。柳州附近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楼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楼是侗家的代名词,一座座桥,一栋栋楼,一间间亭构建了侗族村寨醒目的标志,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已。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苗族:
大杂居、小聚居,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云南、湖南、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自称也很多,有“果雄”、“模”、“蒙”等等,解放后统称为苗族。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多通用汉语汉文。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巧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蜡染、织锦、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融水苗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孕育着众多的祭日、纪念日、丰收日,最后深化成民族节日。苗族人民利用这些节日,悼祭先烈,缅怀前辈,鼓舞斗志,庆贺丰收,振奋民族精神。因此,在诸如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的节日里,你都可以听到苗乡最动听的芦笙曲和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你会置身于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持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瑶族:
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山区。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隋唐时有“莫瑶”之称。宋以后一般称为“徭”,现通称“瑶”。瑶族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族语族,少部分人语言接近壮侗语族,通用汉文。
柳州附近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瑶族人民历经千年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其旋律、歌词、服装与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民族色彩为丰富独特。它是大瑶山人民意识的反映,不仅与本民族的劳动生产,生活环境,思想感情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同时与其历史传统,风俗语习惯,以至图腾膜、神话传说等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别、形式、体裁及各自的风格特点。
文章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