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龙城E号通

让契约精神助力精准脱贫

――两会热点话题之四:“订单农业”好在何处

  • 发布日期:2018-01-16 15:23       来源:柳州日报

  • 字体大小:[]

  • 背景颜色:

  • 评论:

内容导航:

  【热点关注】

  近年来,我市大打精准脱贫攻坚战,出台了许多好政策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许多帮扶措施都秉承一个思路:“让贫困户有事做,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摘帽。”农村有什么活可以干?那就是产业开发。

  据了解,2017年我市各县区围绕《柳州市脱贫攻坚特色种养业培育实施方案》及“产业脱贫‘十三五’规划”,确定培育本辖区“5+2”个特色优势产业,指导贫困村制定“3+1”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产业扶贫项目,出台相关产业扶贫奖补政策,有力推进本地特色产业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均达60%以上,产业脱贫成效不断凸显。

  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围绕“两茶一竹”“种稻养鱼”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广“三带一自”(示范区带动、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农户自主创业)产业扶贫新模式,重点打造了3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片、2条油茶示范带和1个茶叶产业圈,着力提高产业扶贫实效性;鹿寨县建成各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1个,产业涉及水果、食用菌、桑蚕、大果山楂等,辐射面积约3.5万亩,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2017年全市共开展水果、蔬菜、甘蔗、食用菌、特色养殖等技术培训666期,培训人员38750人;同时,对有发展条件和劳动能力、有扶持生产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增加群众经营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百姓声音】

  许多到贫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都有发展“订单农业”的想法。“订单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与购买者之间签订订单,农户按照订单组织农业生产。“订单农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避免盲目生产。在我市,“订单农业”具体表现为“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形式。

  “订单农业”好啊,种得出来就卖得出去。可是很多“第一书记”在开展“订单农业”的初始就碰到了现实问题:化肥、种子、农药及其他产品价格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农户的利润也随之波动。农产品生产无法避免“靠天吃饭”,有时丰收有时歉收,在“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农产品丰收时超过“公司”的收购计划,歉收时“公司”收购不到足额的农产品。保底收购价达不到农户的心理预期,不愿意出售预订数额的农产品……

  在理想与现实碰撞时,很多“第一书记”都不得不感叹:农产品的那些事儿,没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两会声音】

  “‘订单农业’的源头是龙头企业,近些年来政府大力扶持培养龙头企业,培育乡村中的致富带头人,牢牢抓住产业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农民摆脱了费时耗力的靠肩挑手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确实存在着企业和农户之间双向的矛盾。”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兰卫国介绍,面对农户为追求更高利润无视与企业的合同将产品卖给市场、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市、县政府部门要做好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引导工作,“产业扶贫是根本,每个村镇组建专业的合作社,让合作社对接龙头企业,矛盾由合作社处理,这样企业就不用一次应对多个农户,就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兰卫国说,目前各县区313个农村合作社已经组建完毕,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拉近了农民和龙头企业的关系,更好帮助农民实现产业脱贫。

  市人大代表、融安县三友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书革说,“订单农业”让农户尝到甜头,农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只要够勤奋,加上好的政策都能摆脱贫困。“我做香杉木的板材生意与农民直接对接,去田间地头收购优质香杉,与融安北部三镇的农民签意向协议,既能达到销路有保障,又能助农增收。我认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订单农业’,最重要的是企业要以德养商,诚信经营多加沟通,才能够实现双赢。”

  “时代变化,观念也要转变,‘订单农业’的出现也对农产品的生产种植提出更高的要求。”市人大代表、柳城县华侨农场场长邱文康告诉记者,“订单农业”发展新模式让农户们不再盲目种植,市场需要什么,农户就种什么,“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农民契约意识差、恶意违约等现象,我认为这需要企业和农户双方都要加强自己的契约精神,订单签约的过程中应该有保底价格,在收获期企业也应该有适当涨价,才能让农户利益受到最大保障。”邱文康说。

  本报记者 侯静雯 阎翔

纠错 打印 关闭

文章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承办单位: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4号

主办单位:柳州市人民政府

桂ICP备05009280号

管理维护: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000034